第141期:《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》

ICU医生的工作每天面临无限可能

——记医院 2017年度十佳青年医生周波


   期次:第141期      查看:103   



  编者按:周波,中共党员,一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工作,重症医学科也许对大多数人来说,都是很神秘和可畏的,但是对她来说,每天都在做着平凡的事情,尽着应尽的职责。
      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医生。大学里刻苦学习,毕业后一心扑在临床。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,因为热爱这份事业。认真地书写每一分病案,认真地阅读每一分检验资料,给患者做好体格检查,全面地分析,给予最佳的治疗方案。在重症医学科,很多是处于生死线上的患者,大部分患者都是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的,难以表述他们的痛苦和需求。所以医生和护士都需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这些患者。不知道多少个夜晚和白天反复穿梭于病房,伫立在患者的身边,伫立在心电监护仪器、呼吸机、血滤机的面前,评估着患者的病情,分析着所有的数据,处理着所有不良的指标,让患者能够转危为安。
  记不得抢救了多少患者,记不得多少次给患者心肺复苏了。让停止的心脏重新恢复跳动,对我们重症医学科的医生是再平凡不过的事情了,但每一次都让我感到欣慰和激动,因为我觉得不仅仅是挽回了一条生命,而是挽救了一个家庭的期望。2015年的夏天的早上六点多,我在急诊科值班,疾驰地救护车停在了急诊科的门口,下来一位五十多岁的女性患者,昏迷,呼吸心跳骤停,马上抢救治疗,行心肺复苏术。几分钟后,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,但是仍然昏迷。为了明确病因,在可移动式呼吸机的护送下给患者做了颅脑 CT,是蛛网膜下腔出血,考虑动脉瘤破裂出血,立即转重症医学科继续高级复苏治疗,并且转神经外科做了手术,最终患者痊愈出院,生活状态良好。
  所有住到重症医学科的患者都会感到焦虑的。因为病情危重,他们不得不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,既要承受病痛的折磨,还要承受思念亲人之苦。我不但要履行医生的职责,还要经常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,给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,让患者感到重症医学科的温暖。2017年夏天的一个夜晚,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,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,因“身黄、目黄3天,加重伴发热、乏力2 天”由急诊以“贫血、黄疸查因”将患者收住我院重症医学科。该患者当时为濒临死亡的状态,经过一夜的抢救,患者第二天苏醒过来,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却是“我不想活了,我死了算了,肯定治不好”。当时,我的心情五味杂陈,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她救活,她却不想活了。这样下去对病情十分不利。我立马联系家属,一起开导她,每天给她做心理疏导。经过一周的I CU 治疗和心理疏导,患者度过危险期,转到普通病房继续治疗。出院的时候,患者不但病好了,人也开朗了很多。
      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常常来自各个科室,通常会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之外,还常常涉及到内、外、妇、儿、烧伤科等科室。所以,我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,专业技术水平,涉猎一些专科知识,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面,掌握最新的治疗指南和技术。并且患者一但出现专科问题,就需要请相关科室会诊。对于 I CU 的患者,我在工作中常常是每天记录病人日记,把每项生命体征,各项操作,出入水量,各个仪器参数,患者各个器官的生化和物理指标,以及目前主要的问题和治疗方案都一一书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,做到对每位患者心中有数。有时候遇到生命体征特别不稳定的患者,为了动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,会亲自在监护区域内守着患者上十个小时。虽然很疲累,但是看到患者的各项指标逐渐好转,我的心里却是很欣慰的。
  每一位重症医学科的医生都不知道下一个病人是什么样子。所以I CU 的医生必须反应敏捷,思维全面而细致,知识面广,而且学会多科协作。2007年底我院重症医学科刚成立一年,我也有幸被加入了我院重症医学科的队伍中。我掌握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和救治流程方案。熟练掌握了各种抢救技能。记得当年学习血滤技术的时候,每天跟着工程师装机器,运行机器,学习理论,到南京中大医院系统学习的时候,也是踏着朝霞出门,每天学习十个小时的理论课程,顶着星晨回家,回家后还要继续温故知新。
  虽然重症医学科是西医为主流的科室,但是我们也会尽可能地应用到中医的特色治疗。特别是对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、冠心病心衰、重症胰腺炎、麻痹性肠梗阻等,添加中医药和针刺的治疗常常效果更好。(重症医学科 周波)